加入書籤 | 推薦本書 | 返回書頁 | 我的書架 | 手機閱讀

海棠書屋 -> 都市小說 -> 大唐之千古帝王

大唐盛況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測試廣告1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文師閣 www.wenshige.com[1]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2]唐太宗繼位後開創「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神龍革命後恢復唐朝國號。[3-17]唐玄宗即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18]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上下。[19-22]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中後期又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復振。878年,爆發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覆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23]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是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24-26]唐代國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現代中國的疆界範圍。[27-28]唐朝自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29-32],又借羈縻制度徵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南詔、新羅、渤海國、日本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33]

    唐代科技、文化、經濟、藝術具有多元化特點[34],在詩、書、畫各方面湧現了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李思訓,音樂家李龜年等[35]。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海內外各國民族進行交流學習,形成開放的國際文化[36]。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帝國,聲譽遠揚海外,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37]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38-39]

    ta說

    東亞大陸三國志:大唐帝國與吐蕃、回紇的愛恨情仇2018-02-0912:02

    對唐朝來說,回紇人只是趁火打劫的餓狼,而吐蕃人確實意圖將整個大唐江山撕扯粉碎、鯨吞下肚的猛虎。吐蕃、回紇,乘着唐朝的內亂和衰落而逞凶一時,終究卻被衰朽以極的晚唐滅亡,其首領的頭顱也成了長安大唐府庫的珍藏品——這便是九世之讎猶可雪恥的大唐風骨!...詳情

    中文名唐朝外文名tangdynasty別稱唐、大唐、唐國、李唐時間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國家領袖李淵、李世民、李治、李隆基等都城長安、洛陽[40]主要城市汴州、揚州、成都、宋州、太原等官方語言雅言貨幣開元通寶人口數量8050萬(天寶十四年)[21]主要民族漢族國土面積1237萬平方公里(龍朔年間)[41]開創者李淵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選官制度科舉制政治體制君主制科技成就雕版印刷術,火藥,曲轅犁等

    目錄

    1國號

    2歷史

    大唐開國

    貞觀之治

    武周時期

    開元盛世

    安史之亂

    元和中興

    會昌中興

    大中之治

    日落西山

    3疆域

    領土範圍

    行政區劃

    4政治

    律法

    官職

    5軍事

    體制

    官銜

    6經濟

    農業

    手工業

    賦稅

    貨幣

    7人口

    8文化

    文學

    美術

    書法

    宗教

    科技

    9外交

    突厥和吐谷渾

    日本

    薛延陀

    百濟

    高句麗

    大食

    吐蕃

    10帝王世系

    國號編輯

    唐朝的正式國號是「唐」,原意是晉的古名。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42]其後,爵位傳至李淵。李淵是隋朝時行宮居晉陽留守,以尊隋為名起兵,每戰必克,直入長安,在隋恭帝楊侑禪讓帝位後便以「唐」為國號。因國君姓李,故又稱李唐,尊稱為大唐。[43-47]


    唐朝版圖

    唐朝版圖

    唐朝全盛時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和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33][36]。在唐朝的前半葉,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大輸出時期,兼容並蓄的社會風氣,也給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統治者亦從外族文明汲取諸多。唐朝的後半葉,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制度的改革標誌着社會的變化,自中期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工商業的興盛上。[49-50]

    歷史編輯

    大唐開國

    大唐高祖李淵

    大唐高祖李淵

    唐朝皇族出自隴西李氏,[52]一說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暠是其遠祖,在當時李氏家族也是北魏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42]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湧現過西漢飛將軍李廣和秦國名將李信等著名將軍。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又名李聃)的後代。北周時期,奉行關隴集團的本位政策,李氏被賜胡姓「大野氏」。北周末年,隋文帝恢復其為李氏[53][54]。隋朝在大業年間,由於隋煬帝濫用國力與三征高句麗的失敗,導致隋末民變。[50]李淵見天下大亂,隋朝的滅亡不可扭轉,便生出取而代之的念頭[55]。

    大業十三年(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十一月攻佔長安,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義寧二年(618年)三月,隋煬帝死,五月,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國號「唐」,改元武德,定都長安,隋朝滅亡。楊侑降為希國公,置居長安,次年五月去世。而後,李淵冊長子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54][56]

    北周和南陳以及隋初留下的豐厚的財富,被隋末動亂破壞殆盡,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人口也驟降到200餘萬戶[57],外部東突厥空前強大,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於東突厥,內部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割據勢力也臣服於突厥[58-59],突厥想效仿北魏道武帝入主中原[60],外敵空前強大,中原王朝卻被內部的分裂混戰嚴重削弱,局勢十分嚴峻。[61]

    李淵入主關中前,先派使吹捧佔據河南的瓦岡軍李密,使其成為中原的屏障。入主關中後派李世民平定西北金城的薛舉、薛仁杲,派唐使安興貴、安修仁生擒武威的李軌。620年,派李世民擊敗入侵河東(今山西南部一帶)的劉武周、宋金剛,而後洛陽鄭帝王世充與河北夏王竇建德聯合抗唐。622年,李世民擊潰聯軍,俘竇建德,王世充投降。竇建德的餘部劉黑闥也被李建成擊潰,河北至此平定。623年,輔公祏率杜伏威餘部在丹陽(今江蘇南京)反唐,隔年被唐軍俘殺,割據江陵的蕭銑則於621年被李靖、李孝恭率軍平定。翌年,嶺南馮盎降服,又虔州林士弘死,因此唐朝基本統一漢地。[62-63][64]

    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

    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為了皇位而鬥爭,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控制長安。李淵深知形勢,於是禪讓帝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繼位,是為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陽都城,號稱洛陽宮,李世民在位時期都洛陽前後共計11年。[66]

    唐太宗即位後,從隋末農民戰爭中認識到群眾的力量,吸取隋滅教訓,重視老百姓的生活;同時,留心吏治,選賢任能,知人善用,從諫如流,重用魏徵等諍臣;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一系列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較為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促進了民族融合,穩固邊疆,唐太宗則被四方諸國尊為「天可汗」。在其執政的貞觀年間(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較為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局面,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厚實的基礎。[67]

    唐太宗晚年,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內鬥,結果太子與魏王都被廢掉,最後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遷至東都洛陽。[68-69]在即位之初,他繼續執行唐太宗制訂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與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共同輔政。他們君臣紛紛牢記太宗的遺訓遺囑,奉行不渝太宗訓令納諫、愛民。[63]

    李治即位後對群臣宣佈:「事有不便於百姓者,悉宜陳,不盡者更封奏。[71]」並日引刺史入閣,問以百姓疾苦;太宗訓令崇儉,唐高宗即召令:「自京官及外州有獻鷹隼及犬馬者罪之。」[71][72]唐高宗君臣們蕭規曹隨,照唐太宗時法令執行,故永徽年間,邊陲安定[73],百姓阜安[74],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其在位期間,唐朝的領土面積最大。[75]

    武周時期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唐高宗中期以後,政權逐漸由皇后武則天掌握。武則天原為唐太宗時期的才人,唐太宗死後被唐高宗召入宮中。她在權力鬥爭中獲勝,被立為皇后,史稱「素多智計,兼涉文史」[77]。660年,唐高宗因身體原因,讓武則天處理朝政,武則天因此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63]。唐高宗死後[78],太子李顯即位,是為唐中宗。因為與唐中宗不合,武則天不久將其廢為廬陵王,改立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690年,武則天平定徐敬業反叛,廢唐睿宗,繼皇帝位,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定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降李旦為皇嗣,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79-97][98-112]武則天掌權與稱帝期間,科舉制度進一步完善;其開創了殿試和武舉。[113]武則天打擊了關隴集團,大力提拔科舉出身的官員,時稱「北門學士」,很多是來自中原、關東與江南的士人,並且大力提拔人才,如狄仁傑、張柬之、張仁願、姚崇等名臣將領。[]武則天稱帝期間社會文化藝術亦有所進步,當時佛教大興,武則天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擴建的洛陽龍門石窟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史稱武則天時期為「上承貞觀,下啟開元」、「政啟開元,治宏貞觀」。[97][116-119][120]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顯復位,恢復了大唐國號,李旦被立為相王。唐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后、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后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先後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后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后,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唐中宗,韋皇后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唐殤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之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太平公主協助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其武氏殘餘勢力,擁立李旦復位。[121-126]

    開元盛世

    唐睿宗復位後,其妹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讓位於李隆基,是為唐玄宗。次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政鬥。[127-128]

    各版開元疆域圖

    各版開元疆域圖(3張)

    唐玄宗剷除政敵後,開始整頓武周以來的弊政,政治上提拔姚崇、宋璟、張嘉貞、張說、李元紘、韓休、張九齡等賢臣為相,整飭腐敗的吏治[129],並建立了一套考察制度[130],精簡官僚,裁減冗官[131],設採訪使發展節度使制度,導致地方權力增大;經濟上推崇節儉、抑制佛教,並幾近荒廢的義倉制度[132],又通過括戶等手段緩解土地兼併導致的逃戶問題[133];軍事上改府兵制為募兵制,並興復馬政[134],對外收復了遼西營州[135],及唐睿宗時期賜給吐蕃的河西九曲之地[136],並再次降服契丹、奚、室韋、靺鞨等民族[137-139],西域方面吞併大小勃律[140-141]並且攻滅突騎施[142],塞北方面降服復國的後突厥[143],後又扶持回鶻剪滅後突厥[144-146]。

    唐玄宗統治下,唐朝逐漸步入盛世[147-148],史稱「開元盛世」[149],被認為是繼孝宣中興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120][151]

    安史之亂

    唐玄宗

    唐玄宗

    唐玄宗改元天寶後,承平日久,國家無事,統治者逐步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滿,開始放縱享樂,從此忽視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152]使得唐朝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153]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導致出現邊將專軍的局面,[154]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次年十二月叛軍攻入都城長安,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在位44年,都洛陽10年。安史之亂之後,中央的權力大大削弱,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128]唐玄宗逃到四川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唐肅宗,唐玄宗被遙尊為太上皇。安祿山則在東都洛陽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安史之亂才得以平定。[120]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併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製也無法實行。戰後大唐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藩鎮割據的現象形成。[120]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徵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120]

    元和中興

    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

    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

    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唐德宗死後,經過了唐順宗的過渡階段,[157]然後由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其即位以後,經常歷朝典籍實錄,每讀到貞觀、開元故事,他都仰慕不已。唐憲宗以祖上聖明之君為榜樣,認真總結歷史經驗,注重發揮群臣的作用,敢於任用能臣賢臣為宰相,李純在延英殿與宰相議事,都很晚才退朝。唐憲宗在位15年間,政績較多,在政治上有所改革,勤勉政事,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興氣象,使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一度獲得再次統一。[120][159]

    會昌中興

    李德裕

    李德裕

    唐憲宗末,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李兩黨相繼執政,史稱「牛李黨爭」。[120]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但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時期藩鎮和宦官直接衝突的種子。[161][162]

    唐文宗死後,唐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鬥爭而繼位,改元會昌。唐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李德裕在執政期間,中書省的職能作用發揮較好,因而宦官的勢力被相對削弱了。對於宦官也有諸多不滿的唐武宗,沒有像唐文宗那樣,採取極端措施來進行解決。而是吸取唐文宗失敗的教訓,改用陽為尊崇,實則逐漸冷淡的手段。[161][163]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

    中晚唐的藩鎮割據

    會昌二年(842年)四月,宦官仇士良見武宗日益親重李德裕,害怕宦官失去權勢,便散佈流言蜚語,稱宰相與度支商定,要削減禁軍衣糧和馬草料等費用,欲以此激怒禁軍鬧事。李德裕聞訊後立即向唐武宗面奏此事。唐武宗很憤慨,拿出了君主的作派,遣中使到神策左、右軍去宜布御旨:「此事純系謠傳,一切都是朕的安排,無關宰相之事,爾等不得信口雌黃。[164]」將士們被震懾住了。[120]

    仇士良的陰謀被揭穿以後,只好惶恐地向唐武宗謝罪。在仇士良的陰謀被挫敗後,唐武宗沒有乘勢對他採取進一步的行動,而是將他提升為觀軍容使,以領神策左、右二軍。名義上得到了升遷,實則卻被剝奪了對禁軍的控制權。仇士良明白唐武宗對他的態度,知道自己的處境不妙,以退為進,以身體有疾提出了辭職。唐武宗順水推舟,同意了他的辭呈,將他改任為內侍監。內侍監沒做多久,基於大勢已去,無東山再起的希望,仇士良被迫致仕。唐武宗對外擊潰回鶻烏介可汗及其部眾,對內平定澤潞鎮叛亂。在位時期藩鎮降服。唐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唐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120]

    大中之治

    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

    唐武宗死去後,宦官選擇李忱繼承皇位,想繼續保持朝政,未即位前的唐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無能之人。即位以後勵精圖治,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度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在位期間宣宗勤儉治國,體恤百姓,減少賦稅,注重選拔人才。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120]唐宣宗時期,張議潮領導沙州等地人民擺脫吐蕃貴族統治的首領,驅逐了河西地區的吐蕃守將,使瓜、沙等十一州又重新回歸唐朝。咸通七年(866年)二月,張議潮表奏朝廷,已令回鶻首領仆固俊克復西州、北庭、輪台、清鎮等城。同年十月,又令仆固俊與吐蕃大將尚恐熱交戰,大敗吐蕃軍。吐蕃餘眾逃奔秦州,途中遭尚延心襲擊,再敗,奏遷於嶺南。吐蕃遂衰亡。河西肅清,使唐廷無西顧之憂,唐朝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十分衰敗的朝政呈現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實際上,大中暫治並不穩定。唐宣宗晚年,國內已有亂象,他死後不久就爆發寇亂。[166]

    日落西山

    唐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167]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農民起義,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168]經過黃巢起義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後,唐僖宗在唐末動亂中死去,皇位由其弟唐昭宗繼位,遷都洛陽。[14]乾寧五年(898年),發生了神策軍中尉劉季述等人的政變,唐昭宗被軟禁,太子李裕開始監國,同一天宦官假傳聖旨,說唐昭宗退為太上皇,並令皇太子即位,年號光化。[120]測試廣告2



大唐盛況  
相關:    我不想再有錢了林逸紀傾顏  紅樓璉二爺  北派盜墓筆記  讓你代管新兵連,全成特種部隊了  探墓筆記雲峰  
沒看完?將本書加入收藏 我是會員,將本章節放入書籤 複製本書地址,推薦給好友獲取積分 搜"大唐之千古帝王" 360搜"大唐之千古帝王"